你期望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内容提要
- 你觉得自己专业吗?对专业的期望是什么?
- 参考老师能提供什么帮助?你上过的课程中哪些老师让你记忆深刻?为什么?
- 阅读邹欣老师的博客,并说明你期望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 C语言课程你写了多少代码?我们课程要你一学期实践不少于5000行代码,你觉得这个负担大吗?
你觉得自己专业吗?对专业的期望是什么?
通过在大学的一年的学习生活,我感受到我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
中学时虽然学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老师在讲office时我在写英语作业,老师在讲网站设计时我在思考数学题。教育落后的西南地区,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信息技术课不是关键科目,自然就被忽视了。所以说中学对计算机的学习可以忽略不计。 大学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在过去的500个日日夜夜里,我虽然已经学了十几门课,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算是看得过去。但是若要问现在的我能不能算得上专业,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我眼里,在某个领域如果能算得上专业,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这也是我对专业的期望:- 经历积极的专业学习
- 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
- 具备独到的专业意识
现在我要进行逐条解释。
关于第一点,我想要说的是,要成为专业性人才,就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动机和心态进行学习。学习的动机决定学习的结果,学习的心态决定了学习的效率。想要达到专业的水平,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维持学习的长久稳定地进行所必须的,主动的学习心态是保证学习的高效有序地进行所必需的。保持一种好的学习模式和状态,才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以达到专业的水平。 关于第二点,我相信大家都想得到,这是显而易见的。熟练掌握了知识,才能以此为工具进行创造。 关于第三点,我认为这是最难做到的。这是什么一种层次呢?我觉得可以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不是印在期末考试试卷上的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是没有答案的。没有了思路分析和例题讲解的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需要专业意识,一种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这使得我们在遇到从未见过的问题时,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知道可能的解决办法,知道怎么做。 我希望通过大学的四年学习培养出这种意识,以便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快速高效的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能够在处理问题时有条不紊。参考《老师能提供什么帮助?》你上过的课程中哪些老师让你记忆深刻?为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给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我高中时的语文班主任老师。
虽然我现在都觉得他在学术方面的水平一般吧,也不是因为我高考语文考得不好,的确我觉得他的语文课,正如班上同学说的,“水的很”。 记得老师以前说过,语文这门课是需要熏陶培养感觉的,而同学们都是急功近利的。所以说,有一次语文老师说:“这节课我们继续看介绍杜甫生平的视频”时,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在喊“水娃!”。 但是我现在想起来他讲的很多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他在教学上感觉是吊儿郎当的,但是他是冷静的实用主义者。他说的好多话听起来不好听或者是不好理解,但是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渐渐觉得他说的很多话是对的。"别看我们离高考还有三年,转眼间我们就会搬到楼下去,再搬到对面去,然后就毕业了。高中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
老师说这句话是在高一刚进校时,高二学生的教室在高一的楼下,高三学生的教学楼在高一学生的对面。当时大家都笑了,不以为然,可能我是最不信这句话的人。
结果如何呢?我整个高中一直都充斥着这种感受: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怎么时间都到这个节点了?我一直是在被时间拖着走的感觉。 并不是我的时间流逝得比别人快,是我没有安排利用好时间。当时老师说那句话的时候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的隐藏部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争取每天都有收获和进步!”
高三的时候他让我们每个人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前或者早晨到教室时写一下接下来一天要做的事,这样子就可以知道该做什么了。我照做了,笔盒上贴满了便利贴,但是执行的情况只能说是得过且过。高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我的思维模式。
时过境迁,计划从笔盒上的便利贴转移到了手机的备忘录里,形式有了改变但是我很高兴地感受到,我的高中老师教给我的,现在都还在帮助我。阅读邹欣老师的博客,并说明你期望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和同学们就像朋友一样打成一片,结果大家觉得他没有什么威严。我的初中英语老师过于苛刻不近人情,以至于同学们毕业了都不想回去看他。所以说我希望的师生关系,既要有严肃,又要有人情。老师应该有他的威严,教学才能正常进行,老师也应该有他的人情,同学们才会愿意接受教育。同学应该理解老师的严格,因为这是老师尽职尽责的表现。同学们也应该感激老师关心,因为这是老师无私奉献的体现。
C语言课程你写了多少代码?我们课程要你一学期实践不少于5000行代码,你觉得这个负担大吗?
C语言的代码具体写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不会少于5000行。
其实我不太赞成用代码的行数来衡量负担。C语言里面一个分号就可以成为一行,几个简单的赋值语句:a=1;b=2;c=3;
这就是三行代码,整个程序都使劲用回车键,再来点注释,行数就多的惊人了。而且要实现一个目标,聪明的程序的行数会比用笨办法的程序行数少。我觉得应该目标的实现难度来衡量负担轻重,一个几百行涉及递归函数,二维数组,函数指针的程序肯定要比写几千行只有“printf”和库函数的程序负担重得多。
所以我想的是,我们应该不看重一学期写了多少代码,我们应该看重我们一学期学会了多少个用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